數位時代雜誌 No. 162, Nov. 2007, pp. 48-54
原文連結
Facebook 最受商業世界青睞的,在於它確立了清晰的使用者性格——年輕的高知識份子 / 中產階級;比起 MySpace 上那些乳臭未乾的青少年,對於廣告主而言,這群人的確看起來肥美許多。正如同佐克伯所說:「我們不將這個網站視為一個線上社群,它的目的是建構一個可以強化實體社群的線上名錄,真實反應現實生活狀況。」 Facebook 成功了,它在虛擬空間裡複製了人們的真實生活、人脈圈。一個秋日夜晚,微軟(Microsoft)執行長包默(Steve Ballmer)出現在矽谷住宅區的一戶平常人家裡。
他不是單獨一人,有一位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跟他同桌共進晚餐,這個酷愛穿著T恤、牛仔褲的金髮青年,名叫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他跟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一樣,是哈佛大學的中輟生。三年前,當時還是大二學生的佐克伯,從哈佛離開,創辦了Facebook-- 一個以全新通訊錄形式出現的人脈網站。
一週之後,這頓晚餐的結果,以震撼性的姿態,在美國各大媒體全面發酵:微軟確定將以破天荒的高價二.四億美元,買下 Facebook 一.六%的股權,這不僅是微軟近日以來在網路世界最重要的商業決策之一,更把 Facebook 的市值一舉推上了一百五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億元)的歷史新高!
個人通訊錄 自動拓展菁英人脈圈這已經不是 Facebook 第一次讓眾人跌破眼鏡了,從總裁的特立獨行、一再拒絕高額購併條件的紀錄,到各家搶親造成的身價飆漲,Facebook 的一舉一動總是引人注目,但也每每引來更多謎團,到底這是怎麼樣的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在賣什麼?為什麼值那麼多錢?
Facebook,從字面來說,就是「通訊錄」。Facebook 的成功,是因為它將自己設定為「親朋好友」的人脈管家。每個進入 Facebook 註冊使用通訊錄的人,都必須依規定填入真實姓名、就讀學校等基本資料。之後,Facebook 就開始自動地扮演「人脈管家」的角色,以便利的網路介面及遊戲,幫助用戶維護與同學、朋友們的人際關係。
例如 Facebook 會主動發信提醒你,某個你的 Facebook 朋友再過三天就生日了,記得表示一下。至於用什麼來表示呢?Facebook 提供了虛擬的花束或蛋糕,還有各式特色商品供你選擇。
一般人的通訊錄都是封閉的,只歸個人所有,必須一筆一筆地鍵入資料,但是 Facebook 神奇之處,就是它不但免費為每位用戶做好個人通訊錄的管理,還能進一步主動分享彼此的通訊錄,從此之後,以「我」為核心的人脈網,就透過環環相扣的通訊錄,如漣漪般層層往外擴散。
這樣看來,Facebook 不僅是個人的人脈管家,還夜以繼日、盡職地自動為用戶拓展遠端人脈。
如果這個會「自動拓展」的人脈圈,是以一個社會上人人艷羨的菁英社群為核心,那必定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而這就是 Facebook 傳奇故事的起點。
哈佛宿舍發跡 兩年衝上全美流量第七最早,這個網站的起點,是源起於創辦人馬克.佐克伯為自己哈佛學生宿舍所建立的「線上通訊錄」服務。二○○四年二月四日,Facebook 正式在哈佛大學成立,開始提供以現實校園人脈為基礎的線上社群服務。
因為這個全新的社群網站既便利又好玩,只花了兩週時間,Facebook 就吸引超過半數的哈佛大學學生登錄服務;開站不過三個月,這個嬰兒網站就風光打進了美國三十所大專院校。
同年夏天,佐克伯與之後加入的兩個夥伴莫斯柯維茲(Moslovitz)與休斯(Chris Hughes),前往美國西岸放暑假。原本單純的度假行程,最後演變成佐克伯與 Facebook 短暫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個夏天:佐克伯在這個陽光與創業的寶地上,遇上了新事業的第一個貴人,也是一路上最忠實的資金支持者——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席爾(Peter Thiel)。
在短短十五分鐘的會面裡,佐克伯抓準機會,成功引起了席爾的興趣,第一筆五十萬美元創業種子基金順利落袋。這五十萬,是 Facebook 開啟傳奇新頁的重要象徵。解決了資金問題,佐克伯義無反顧地決定追隨學長比爾.蓋茲的腳步,離開哈佛專心投入新事業。而 Facebook 的第一個百萬名會員里程碑,也在當年年底輕鬆達成。
隔年,在席爾牽線下,Facebook 再度獲得高達一千二百七十萬美元的資金挹注。而 Facebook 也沒讓這位慷慨的支持者失望,當年度便讓會員一舉衝破了五百萬人關卡,流量也在二○○六年初,登上 comScore 美國網站流量排行榜的第七大,僅僅比 Google 低一個名次(編按:截稿前 Facebook 又更上一層樓,成為排名第六的網站)。
短短兩年時間,以大專、高中族群為基礎的 Facebook,站穩了全美第二大社群網站的江湖地位。隨著第一大社群網站 MySpace 以五.八億美元售予新聞集團(News Corp.),Facebook 自然成了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購併追逐對象。
然而,佐克伯與 Facebook 的故事,也是從這兒發展出不同於其他
Web 2.0 公司的情節。不若其他公司歡欣地收下購併邀請函,佐克伯並不打算就這樣結束這段冒險。他不僅不只一次表明自己維持 Facebook 獨立的決心,也從不避諱談論著自己將 Facebook 推向上市、上櫃的野心。
說來有趣,即使 Facebook 不斷對出價購併的人說不,卻不減各界對 Facebook 的興趣,一個接一個出現的購併邀約,沸沸揚揚之後總是無疾而終,反而幫助佐克伯一次次提升了 Facebook 的價值。
購併傳聞炒熱市值 四年登上百億俱樂部先是新聞集團的勁敵媒體衛康(Viacom)在二○○六年初,以七.五億美元向 Facebook 示好。同年九月又有雅虎(Yahoo!)開價十億美元。今年度 Google 與微軟更先後出手提出優渥條件,拉攏 Facebook。幾經折衝之後,微軟終於以二.四億美元價格,搶下 Facebook一.六%股權。如此推算下來,短短四年不到的時間,佐克伯就將 Facebook 推上了百億市值俱樂部,而這也正呼應了席爾過去對 Facebook 的評論:「這公司比外人想像的還要更有價值!」
或許席爾真的是 Facebook 的伯樂吧,但一個二十三歲的輟學總裁、一個四歲不到的網站、一年僅一.二五億美元來自網路廣告營收數字(對照流量相當的其他網站,Facebook 目前的廣告營收,的確不十分光彩,市場預估其最大對手 MySpace 本年度的廣告營收就可達到五.二五億美元)……,的確還是讓不少人持續質疑 Facebook 的價值。然而,這也是 Facebook 迷人與令人迷惑之處。
首先,Facebook 擁有其他網站所缺少的族群特質。靠著獨特的校園背景與嚴格規範的會員申請門檻(Facebook 原來只接受美國大專院校發給學生的 .edu 電子郵件帳號,作為會員登錄帳號,直到二○○六年九月才正式向一般使用者開放),Facebook 樹立了清晰的使用者性格——年輕的高知識份子/中產階級。就購買力的現在式與未來式來看,比起占據 MySpace 那些乳臭未乾的青少年,對於廣告主來說,Facebook 這群使用者的確看起來肥美許多。
此外,正如同佐克伯所說:「我們不把這個網站視為一個線上社群,這個網站的目的,其實是建構一個可以強化實體社群的線上名錄,讓它能夠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狀況。」Facebook 也成功地在虛擬空間裡,複製了人們的真實生活、人脈圈……。
科技巨擎綜合體 微軟 + Google 的服務模式也因此,Facebook 不僅掌握使用者生活偏好、朋友圈,更可怕的是,透過會員登錄機制及朋友間相對關係的身分定位,Facebook 還能清楚地知道「你(使用者)是誰?」
這些訊息,也正是 Google 以關鍵字分析及各式服務包圍使用者,千方百計想要蒐集的使用者資訊。若有效運用在精準廣告(targeted advertising)上,無論是對網站或是廣告主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大金礦。這也是美國不少科技觀察家,直指 Facebook 不僅是下一個 Google,甚至可能比 Google 還可怕的原因之一。
然而,它的潛力還不止於此。Facebook 在今年五月推出的
「F8平台」,更讓矽谷圈對它多了「
下一個微軟」的評論。簡而言之,這個平台讓外部程式設計師,也同樣可以參與 Facebook 的功能與服務設計。更重要的是,這些外部開發團隊還能夠利用這些開發的服務,進行收費或其他商業行為。
換句話說,Facebook 等於將其既有的使用者及社群網絡,與廣大的外部研發團隊共享。
只要能夠做出夠吸引人的服務,人人都有機會靠著 Facebook 賺進大把銀子,而且 Facebook 也將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源源不絕的新服務及研發人力。而如此的作法,更是像極了促成微軟大紅大紫的 Windows 軟體平台。
美國知名的科技部落格 TechCrunch 便指出,若 Facebook 平台真如 Windows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席捲全球的網路使用者,未來二到五年,或許 Facebook 也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桌面系統(desktop)抑或網路瀏覽入口,而不再只是單一的網站目的地!
TechCrunch 的想像會實現嗎?或許現在還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是目前可以確知的是,一股以 Facebook 為主軸的軟體開發網絡正在集結,而且資金市場還十分樂意為他們埋單,大量的投資不僅持續倒入 Facebook 裡,就連 Facebook 外的支援程式開發團隊也跟著雞犬升天。大家看的,的確是 Facebook 的未來性。 如同另一全球社群網站 Friendster 的總裁林思壯(Kent Lindstrom)所言,目前全球社群網站已經來到了關鍵戰役的一刻,未來他預期只會剩下四個全球性社群網站。目前,Facebook 的確已經是個兵強馬壯、糧草豐盛的一方雄霸,它的未來,無論是購併還是上市(IPO),當然都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針對這個問題,席爾過去面對媒體的幾次對話,十分耐人尋味。他曾說:「真正了解 Facebook 力量的就是使用者,而想買又不了解 Facebook 力量的人,卻總是不願付足夠的錢。」
言下之意,Facebook 不是不願賣,而是價格談不攏。但另一方面,席爾又對著媒體主張:「Facebook 不會在二○○九年之前 IPO。」到底何者才是 Facebook 真正的歸宿?或許,這也是 Facebook 精心策劃,用來吹捧身價的謎團之一吧。
病毒式行銷 你的人脈網絡一把抓一份發源自哈佛大學校園的線上通訊錄,如今成為集結全球四千九百萬用戶的集體通訊錄,這其實意味著 Facebook 的每一個用戶,都以這裡為個人人脈的入口網站,以此作為對外聯絡的窗口。如果保守估計,每個用戶擁有二十名親朋好友的名單,那麼 Facebook 實際可動員的會員數,將如同病毒式行銷般不斷向外擴充,幾乎沒有止盡!
因此,這個每日以有機形式不斷成長擴充的通訊錄,才會令微軟、雅虎、Google 坐立不安。如果說,科技始終必須回應人性的需求,還有什麼比透過網路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更好的應用?
在 Facebook 上的四千九百萬個用戶,意味著四千九百萬個環環相扣的「熟人圈」,這種全新的全球人脈,究竟將如何改變人們購物、就業、甚至找尋人生伴侶的計畫,正是各方熱切觀察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