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The Economist: Finland/World telecoms: Qualms with music

By THE ECONOMIST
From The Economist
Published: October 06, 2008



Cross-subsidised subscriptions offer a promising new model—if the sums add up.

IT IS a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for a year, at least. Starting in Britain this month, buyers of some handsets made by Nokia will be able to download as much digital music as they like. The handsets, starting with a model costing £130 ($230), are bundled with a year's free online-music subscription, called "Comes With Music" (CWM), launched on October 2nd. You can download music, and listen to it, on both the handset and your PC. Once the subscription expire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you can still listen to the tracks.

Nokia's new handsets are sure to appear under many Christmas trees this year. The offer of unlimited downloads will appeal to teenagers; and parents will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ir children getting caught downloading music illegally, or spending a fortune at online music-stores. But CWM and similar subscription services are also being touted as a potentially life-saving gift to the ailing music industry. That is because they cleverly reconcile the demands of teenagers, who think music should be free, with those of record companies, which want to make money.

The world's biggest handset-maker has pulled this off by acting as a go-between: it licenses music from the four major labels and some independent record firms at a discount, tags some of the cost onto the device's purchasing price and absorbs the rest itself. Such a deal is made possible by a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Sales of digital music are growing, but not fast enough to offset falling sales of CDs, partly because of internet piracy (see chart). Record companies are realising that their efforts to get young music fans to pay up are not working. Many are unwilling, or unable, to pay for downloads, and legal action results in bad publicity. So something new is needed. Nokia, for its part, wants to move beyond hardware, and considers music a way to kick-start Ovi, its new initiative to offer a range of mobile-internet services.

Both camps also have a common interest in reining in Apple, the computer-maker that dominates digital music with its iTunes download service and iPod music-players. At the moment, record labels have to accept Apple's terms. A strong rival service from Nokia could strengthen their negotiating hand. As for Nokia, it hopes to catch up with iTunes and defend its core market against Apple's iPhone handset.

CWM is the most prominent example of a wider trend. Other companies have also started to combine their offerings with similar "all you can eat" music subscriptions. TDC, a Danish telecoms operator, has bundled such a service with its broadband connections. Orange, a European mobile operator, has launched Musique Max, which combines unlimited music downloads with a mobile-broadband service for €12 ($17) a month. And Sony Ericsson, another handset-maker, is planning to launch an unlimited music service called "PlayNow plus", which will be offered to consumers via mobile operators.

Will this new model work? For the record labels CWM is likely to be a good deal. If they receive, as some analysts have estimated, a total of €4 ($5.60) per handset per month (about half the cost of all-you-can-eat subscription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 and Nokia sells 5m CWM handsets, the additional income would add up to €240m ($338m)—equivalent to more than 1% of global recorded-music sales in 2007 and 12% of the digital business. The potential market is far bigger: last year Nokia sold 146m phones that can play music.

But Paul Jackson of Forrester, a market-research firm, worries that Nokia will end up overpaying. The firm has not released details of its agreement with the record companies, but it is said that they will receive a fixed fee per handset, have been guaranteed a large number of handset sales, and will receive additional fees once a subscriber exceeds a certain number of downloads. So the promise of "unlimited" music is actually subject to a "fair use" limit, beyond which access will be cut off.

The economics of CWM will become clearer when Nokia reveals what exactly will happen after the 12 months of free downloads are over. The company hopes that most owners will simply buy a new CWM handset, says Elizabeth Schimel, the head of Nokia's music business, since teenagers like to be seen with the latest model. (CWM could thus encourage people to upgrade their handsets more often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have.) But customers will also be offered the chance to switch to Ovi's paid-for music service.

The cost of that service will indicate the extent to which Nokia is underwriting the free CWM service. The level of subsidy will also determine how long CWM will remain in its current form. At the moment, Nokia's priority is to get Ovi off the ground. But over time, the firm's willingness to absorb some of the cost of a music subscription may well diminish, says Mark Mulligan of Jupiter, another market-research firm. Either the labels will have to make do with less, or other firms, such as the mobile operators, will have to pitch in. Consumers are unlikely to contribute much, simply because they will refuse to: take-up of subscription-based music services has been disappointing so far.

Even if the sums do add up, the new model may face other problems. To start with, the services will be available in only a few countries and will not compete directly: CWM in Britain (and, perhaps, India soon), Musique Max in France and PlayNow plus in Sweden. But as these services spread and start to compete, consumers may object to the fact that they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Next, record labels may have second thoughts about appearing to allow other firms to give away their wares—even if they are, in fact, paid for behind the scenes. Subsidised subscriptions will only strengthen the widely held belief that music should be free. "They are another step in the commoditisation of music," says David MacQueen of Strategy Analytics, a consultancy.

That said, unlimited music services could help to reduce piracy, by making it unnecessary. With services such as CWM, "the person with a hard-drive with 60,000 stolen files is all of a sudden deeply uncool, as other people have access to everything," says Rob Wells, a senior executive at Universal, the world's biggest record company and the label that is most keen on CWM. But they could also undermine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Ds and music downloads from iTunes and other online stores, as avid consumers of music switch to unlimited, free services instead.

"CWM is almost too good for its own good," says Jupiter's Mr Mulligan. The impact of such services is uncertain; there are many details still to be worked out; and even then they will not solve all of the industry's problems. But they are potentially a big step forward.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Reading: 人 + 藝術 + 科技 = 悠閒逛東京

數位時代雜誌 2008 七月號 P.164

東京中城 U 化藝術導覽最照顧觀光客

外國觀光客到東京旅遊,如果租用東京中城提供的U化藝術導覽服務,就能以慢遊深入了解東京。這項系統可以感測使用者位置、顯示藝術品相關資訊,還將重要叉路做成圖像避免迷路,未來這項技術將拓展到東京更多觀光據點。

為什麼本來應該要完全放鬆的旅行,還被導遊催促著「快一點」?如果租用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提供的U化藝術導覽服務,就沒有人會催促你。不僅如此,這位導遊會說日、英、中、法、韓五種語言,自動感測你的位置,當你走到一項藝術品旁邊時,它就會提供相關資訊,包括藝術家的問候。這麼完美的導覽員,不是真人,也不是機器人,而是U化藝術導覽(ubiquitous art tour)。

這項技術是以 ucode 晶片,透過東京中城五百個收發器(ubiquitous marker),利用紅外線與無線區域網路(LAN),讓終端器(ubiquitous communicator)可以接收相關的資訊,然後使用者以專用的終端器進行藝術導覽。管理東京中城的三井不動產東京中城事業部經理市川俊秀表示,這項科技的應用不僅使用在東京中城的U化藝術導覽,並廣泛使用在東京中城內工作的管理。例如從業人員與警衛人員可以透過終端器,了解各樓層的使用情形與巡邏狀態,隨時保持安全的環境。

幫助觀光客漫遊東京

「U化藝術導覽」從去年六月起,在東京中城提供觀光客租用。這項藝術導覽包括中城內不同主題(藝術、建築、庭院等)、不同時程(四十分鐘至兩小時)的七個導覽行程選項。

七個行程因應使用者的參觀時間、參觀需求與天候因素,透過觸控螢幕的操作,可以一邊鑑賞東京中城裡的藝術,一邊看著終端器顯示的天氣資訊、位置地圖、導覽資訊與現在位置的圖像,即使初次來到東京中城的外國觀光客,也不用擔心迷路而錯過觀光重點。

這項導覽系統還能感測使用者的位置,並引導使用者到藝術品介紹定點,到了定點後即將相關資訊顯示在螢幕上,包括聲音、圖片、文字,以及藝術家製作藝術品的情形與專訪的影像等。為了防止使用者在龐大的商業設施裡迷路,U化導覽系統將重要的叉路或容易迷路的地方做成圖像,當使用者接近這些地方時,圖像就會在螢幕上提醒使用者避免迷路。

這項令人讚嘆的U化藝術導覽系統為坂村健(Ken Sakamura) YRP研究所(YRP UNL)協助東京推動U化計畫中的一個項目,未來將會拓展到東京觀光客較多的觀光據點,包括銀座、上野動物園等地,讓外國觀光客以慢遊更深入了解東京。

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Facebook 創辦人被控剽竊創意案 正式落幕

原始新聞連結
(路透舊金山 26 日電 中央社 翻譯)


Facebook founder Mark Zuckerberg speaks at the Web 2.0 summit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October 17, 2007. REUTERS/Kimberly White



根據今天公佈的法院文件,Facebook今天同意支付金額不明的現金及股票,就有關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是否剽竊哈佛大學同學創意、纏鬥已久的訴訟案,進行和解。

根據這份法院文件,本案各方2月達成一項暫時性協議。羞赧但身價數十億美元的24歲企業家祖克柏,遭哈佛大學同學及曾可望入選美國奧運划船隊的卡麥隆溫克勒佛斯( Cameron Winklevoss )及泰勒溫克勒佛斯(Tyler Winklevoss )兄弟指控剽竊創意。

這項和解協議因為溫克勒佛斯之後提起異議而遭到拖延,他們主張這項和解不完全,而且Facebook沒有公佈有關祖克柏行為的重要文件,有詐欺行為。

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法官華倫(James Ware)今天駁回這些指控,並判決這項和解是可行的,並命令此案相關各方7月2日出庭,以決定如何執行這項協議。

Facebook 原本的線上版本是給哈佛大學大一新生的照片介紹,讓他們更熟悉同學。過去四年,Facebook 允許網友與特定友人分享私密資料,在全球受到爆炸性歡迎,蔚為風潮。

指控的關鍵在於祖克柏大二時,受雇於溫克勒佛斯兄弟及第三名合夥人為「哈佛聯結」 (Harvard Connection)網站撰寫程式,祖克柏被控剽竊他們的創意來創立 Facebook。

透過這份和解,Facebook 實際上同意以現金與普通股,併購哈佛連結改組之後的公司 ConnectU。哈佛連結由溫克勒佛斯兄弟及合夥人納蘭德拉(Divya Narendra)所創辦。

和解條件密而不宣,溫克勒佛斯、納蘭德拉及 ConnectU 同意不再提起告訴。法院同意不透露和解的財務條件。
 
路透社原文新聞連結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Studio A 要週年慶了

Studio A

今天到東區的松仁路辦英簽, 下午順道就到 apple 的 Studio A 逛逛。不過, 我發現我來太早了, Studio A週年慶是從 6 月 7 日才開始, 今天都沒甚麼折扣 :(
雖然如此, 還是幫 ipod nano 選了一個掛式皮套, 才離開 Studio。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News: 強化競爭力 亞馬遜將推出串流影像服務

原始新聞連結



(路透洛杉磯 28 日電)

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商亞馬遜網路商店(Amazon.com Inc)執行長貝若斯(Jeff Bezos)今天表示,亞馬遜未來幾週內將推出串流影像服務(streaming video service),以擴大其數位產品範圍。

貝若斯在聖地牙哥以北由「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舉辦,為期三天的數位論壇(D:All Things Digital)會議上,並未詳述該服務內容,亞馬遜發言人也未提供更多資訊。

位於西雅圖的亞馬遜網路商店近來致力於加強數位媒體產品,以增加與蘋果公司(Apple Inc)的競爭力。蘋果的iTunes音樂下載服務廣受歡迎,在數位媒體產品界保有龍頭地位。

除了最近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亞馬遜也持續打造一座數位音樂商店,並且在其網站上提供電影、電視節目與錄影帶的下載服務。

(中央社翻譯)

News: 瞄準上億商機 台灣樂天開站

原始新聞連結

日本最大電子商務網站樂天市場進軍台灣,昨(27)日宣布台灣樂天市場正式開站;這是日本樂天市場海外拓點的首站,將瞄準台日電子商務億元的商機。

日本樂天市場成立迄今11年,目前每月的營業額高達至5,400億日圓(約新台幣1,588億),該網站是以網路商店的模式來經營,樂天市場提供平台、開店工具及教育訓練給商家,讓商家在網路上開店。

台灣樂天也是循此模式自從今年初開始招商,目前已成功募集400家商店,台灣樂天市場表示,希望今年底招商數達到1,000家。

台灣樂天市場總經理江尻裕一表示,200多家商店中,約有一半的店家都是來自於其他電子商務平台。台灣樂天目前主攻的商品類別包含食、衣、住、行,其中又以服飾、配件、美妝等女性流行商品為特色。另外也參考日本樂天的經驗,扶植不少美食、生鮮店家進駐。

台灣樂天市場董事謝健南表示,台灣網友喜愛日貨,過去一年在日本樂天市場下單(包括未成功的交易)的金額就高達新台幣1億。未來台灣樂天市場也希望開放日本樂天的商家來此開設網路商店。

江尻裕一補充,前不久約有80多家日本樂天的商家來台考察,未來不排除在台灣樂天開店,但受限於台灣法令,日本商家須在本地登記註冊為公司法人,才能經營電子商務,所以目前台灣樂天特別成立日本流行商品專區,銷售日本商家產品,由台灣樂天市場開設發票,江尻裕一表示這是過渡期的做法,下階段將扶植日本商家進軍台灣市場,另外也計畫把台灣電子商務業者商品透過這個平台引進日本市場。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bnext: 教導台灣店家,打破低價迷思

台灣樂天市場,在台日雙強的混血之下,從籌備之初便備受矚目,近兩個月來,更是大規模舉辦招商說明會、台日店家交流會、以及各類主題講座,台灣樂天已經摩拳擦掌準備開戰!撰文=羅之盈

以開店平台為定位的台灣樂天,目前上網註冊會員的人數將近5萬名,年底目標要招收1000個店家,從3月份開跑至今,已招收到約250個店家,比開站時的目標店數100家整整多了一倍,成果顯然不錯。

除了大力招商之外,台灣樂天帶進日本樂天知名的「樂天大學」,開設各種經營課程,如網頁設計、文案寫作、攝影方法等,並定期舉辦聚會,讓店家彼此交換心得。另外一項「顧問制度」,也是樂天特色,也就是由平台設定專人顧問,一對一地與店家溝通,如商品陳設的提醒、行銷案的建議等。台灣樂天總經理江尻裕一表示,台灣這邊在籌備之初,統一方面就派了二十人前往日本受訓兩周,其中包括統一策略長謝健南。就目前的員工結構,顧問的比例占了一半以上,日本總部方面也派了一組顧問團隊前來台灣進駐指導。

台灣樂天近期已經如火如荼地為店家進行「店舖開店支援服務」,開設講座與個別諮商,店家要上的第一課,主題就是「待客之道」。江尻裕一觀察,台灣店家對於經營電子商務有兩大迷思,「他們認為沒有流量就不能銷售、價格要很低。但這是不一定的,重要的是本身產品要有魅力,而且能在網頁顯現出來,否則就算流量灌進來,消費者還是不會買,」他比喻,台北市忠孝東路人潮很多,但如果不是有特色且服務好的店家,一樣無法存活,「我們要證明,不是低價才能在網路市場存活,好的服務才是最重要的價值。」

如何脫離台灣網路市場以低價為主流的紅海,樂天要教給台灣店家的武林絕學是什麼?答案是店長制度。透過專屬顧問的協助,樂天希望鼓勵店長多與消費者溝通,不論是使用電子報或是留言,都要讓消費者感覺到店長的存在,「周到、氣氛、流程是三大關鍵,」他說,這股人情味,將會降低消費者無感追求商品低價的慾望,或許就能將網路商品=低價商品兩者脫鉤。

另外,很多人期待可在台灣樂天市場買到日本樂天商品,江尻裕一表示,這項計畫在籌備階段。因為在樂天開店的店舖都需是政府登記立案的公司,所以一種是直接在台灣網站加上日本店家連結,但需克服語言問題;另外一種是找來會計師協助日本店家來台設公司,直接在台灣樂天開店。未來也會協助台灣店家用這兩種管道,將貨銷往日本。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Week 12: What's the Lotte?

琇琇的提問: 為什麼這一期的數位時代雜誌要介紹樂天呢?

樂天最近的大動作

有同學要發表看法嗎?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Week 11: 實體書局的因應之道?

期中考結束了, 希望大家的元氣都還在  :)

這星期我想和大家討論的問題是: 網路書局的業績越來越來, 金石堂買書免運費, 博客來 24 時可以在 7-11 領到書, 那實體書局該如何因應呢? 難道就等著關門大吉嗎? 如果你是一間實體書局的老闆, 當你在書店看到越來越多的顧客上門只是為了翻翻網路書局翻不到的書, 卻不願意掏錢買書, 你會如何因應?

從某個角度來看, 我自己也算是一個小器的人, 網路書店如果沒有打折, 我就會先不急著買, 只會把書放到欲購(追蹤)書單之中。在實體書局逛, 總會想要知道網路書局的售價是多少? 所以也不會急著掏錢買, 雖然如此, 平均一個月, 我差不多會買了十幾本書 ... 大部分書都是在網路書局買的, COSTCO 的書折扣很多, 所以喜歡就會買, 在實體書局 (誠品, 家樂福, 石牌書田, ...) 通常也是只買特價書。大家的情況是如何呢? 你會擔心實體書局一家一家關門大吉嗎? 你會因為不希望他們關門而和自己的荷包過不去嗎?

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 幫老闆動動腦筋吧!!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News: 蘋果 iTunes 登上全美音樂零售業龍頭寶座

原始新聞連結

(路透舊金山 3 日電)

蘋果公司(Apple)今天宣布,蘋果的 iTunes 網路音樂商店如今已經超過威名百貨(Wal-Mart Stores),榮登全美音樂零售業者第一名寶座。

蘋果今天引述業界銷售統計資料發表這份聲明。同樣也在今天,蘋果 iTunes 面臨了新的挑戰,那就是新聞集團(News Corp)旗下的社群交友網站 MySpace,今天宣布與三家唱片公司組成網路音樂結盟。

蘋果的這份聲明是引用市場調查機構 NPD 在今年 1 月到 2 月之間的數字統計,在統計當中把 12 首網路歌曲下載視同一張 CD 唱片的銷售。

今年 2 月,NPD 公布統計指出,蘋果 iTunes 在 2007 年超過了美國電器零售商 Best Buy 以及美國零售業者 Target,成為美國國內位居亞軍地位的音樂零售業者。

上市產品包括 iPod、麥金塔電腦以及 iPhone 手機的蘋果公司指出,iTunes 消費者高達 5 千萬名,從這家網路音樂商店在 5 年前開幕迄今,累計已經賣出超過 40 億首音樂。

蘋果的那斯達克股價今天以 151.61 美元坐收,上漲百分之 2.8。

News: Google 也要裁員了!入主 DoublClick 馬上砍 25% 員工

原始新聞連結

網路巨擘 Google 公司上個月以 32.4 億美元收購網路廣告公司 DoubleClick 後,馬上宣佈將裁減該公司 1/4 的美國員工,這是 Google 成立 9 年來首度大裁員。

Google 在 2 日的聲明中表示,DoubleClick 美國公司 1200 名員工將有 300 人將被解僱或改派臨時工作,裁員很可能進一步波及到 DoubleClick 的海外員工。

Google 表示,裁員對象涵蓋 DoubleClick 各單位,包括 DoubleClick 的網路搜尋行銷單位Performics,為了避免利益衝突,Google 甚至打算賣掉 Performics。

據了解,今年截至 4 月 2 日為止,Google 的股價已經大跌 33%,市場擔心美國經濟減緩,將使得企業縮減廣告支出,而精簡人力意味著即使連 Google 也無法避免經濟走下坡的衝擊,必須裁員以節省成本。

Google 執行長史密特在 3 月 11 日收購 DoubleClick 拍版定案時就暗示可能裁員,當時他說:「一如大多數的企業併購,或許會降低人事成本。」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Books: 網路巨變元年

網路巨變元年的圖像

這本書是我另外一門課 Video Game Class 的學生 阿壹 推薦的, 從金石堂網路書局買到書後, 剛剛開始閱讀, 發現內容也非常適合國企系的學生閱讀, aNobii 上也有許多讀者大力推薦, 春假不用上課, 同學們可以翻一下喔!!

阿壹學長推薦書籍
 阿壹學長推薦書籍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MTI forum: 創新, Google, 未來人才 聽講心得

這次的 MTI forum, 銘傳資工系有一些上我的課的學生, 還有兩位我導生班的學生前往聽講。目前一共有四位同學主動寫了心得, 我將其連結貼在這邊, 跟大家分享:
1. 小溫
2. 小冬
3. 一凡
4. 行毅
 
Google 6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Week 6: iPod 吃到飽新營利模式?

數位時代雜誌網站 03 月 25 日新聞懶人包

多付一百美元 iTunes全資料庫跟著你的iPod一起帶走?

靠著音樂下載,而獲得統御數位音樂市場地位的 iPod + iTunes 無敵組合,傳出將打破「下載」模式,推出吃到飽方案

據傳 iPod 及 iTunes 的母公司蘋果(Apple),正在研擬推出一種全新的營運模式,只要消費者在購買音樂播放硬體(包括 iPod 與 iPhone)的同時多付一百美元,或是每月付出 7~8 美元的月租費,就可以把 iTunes 音樂資料庫裡的所有音樂,通通一次帶回家聽個飽。雖然蘋果一直沒有正面回應這個傳聞,但這個消息的確已經震撼了整個數位音樂產業。

美國媒體指出,這種「吃到飽」音樂購買模式,是去年諾基亞(Nokia)與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所推出的「comes with music」模式(特定款手機內附免費音樂)的翻版,雖然以月租費或一次購買的收費模式在這個產業已不是新鮮事,但對於蘋果來說,卻是一大讓步。

過去,蘋果執行長賈伯斯(Jobs)不只一次公開表示,音樂總是會被消費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聆聽,他相信消費者會想要「擁有」而非「租用」音樂,因此「下載」才是數位音樂較為合理的收費模式。

只不過,賈伯斯的認知並未獲得音樂界的認同,尤其是在這些音樂廠牌完全分不到 iPod 熱銷所帶來的商機的情況下。很明顯的,雖然 iPod + iTunes 帶來了數位音樂的榮景,但真正賺到錢的卻不是 iTunes 下載平台,而是 iPod 的硬體販售,各音樂廠牌對蘋果向來是又來又恨,即使必須得冒著把蘋果越養越大、越來越壟斷的風險,也要找出如何在硬體銷售端,分一杯羹的方法

根據美國媒體瞭解,這種吃到飽模式,就是音樂廠牌為了打破現狀而提出的方案,但到底最後蘋果埋不埋單,各方都還在等著這個數位音樂大亨的最後決定。(撰文=何宛芳、編輯=張恩溥)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Reading: 電子書帶動閱讀新革命

數位時代雙週 BNEXT 2007/02/15 P.104
原文網址連結

未來人們看報不必拿著厚厚一疊紙,只要拿著一張「電子紙」無線上網下載最新的新聞訊息即可,這是電子紙顯示器希望帶給使用者的最新體驗與感受。看過帥哥湯姆克魯斯所主演的《關鍵報告》,就不難想像未來電子紙顯示器的發展。(撰文=薛怡青)

進入數位化時代,什麼都可以數位化,包括厚厚的一本書,都可以放到小小的一片面板上,像翻書一樣,就在顯示器上翻閱整座圖書館的豐富藏書量。這可不是開玩笑,電子紙與電子書,帶來了紙張的再一次數位化革命。

隨著科技的進步,透過半導體製程與液晶顯示技術,使得薄型顯示器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得以大放異彩。但是新一代的電子紙顯示器(Electronic Paper Display)並不是像現今的液晶螢幕(LCD Monitor)那般的硬梆梆,而是柔軟得像紙、薄得也像紙一樣,可以彎曲、可以折疊。

你能想像未來看報紙不用再拿著厚厚一疊,也不必盯著電腦螢幕看到眼睛痠,使用者可以拿著一張電子紙隨時閱讀電子報紙,而且透過無線上網還可以下載更新最新的新聞訊息。這就是電子紙顯示器希望帶給使用者的最新體驗與感受,讓世界輕薄到在薄薄的一張紙上。

一本電子書可裝萬卷內容

兩千年前,中國東漢時代蔡倫改良造紙術以來,原本不方便書寫的竹簡,變成採用質地柔軟的帛紙書寫,不但讓笨重又不易攜帶的竹簡變成又輕又薄的帛紙,也促進了印刷術的發明。

但是書本也有另一種困擾,例如你是否常會在搭捷運時看書?或者出遠門旅行時,總得挑個一、二本書在飛機上打發時間,但又嫌書本過重的無奈嗎?再不然就是家中的書籍一堆、報紙一堆,不但占空間又零亂,總不知如何整理,有時為了找一本心愛的書還得翻箱倒櫃。

現在,你可以不必再讓書本占據所有的生活空間,書桌終於可以乾乾淨淨,不必埋首在書堆裡不見天日,不過只要擁有一本「電子書」,萬卷書都可以藏身其中。

如果曾看過帥哥湯姆克魯斯所主演的《關鍵報告》,就不難想像未來電子紙顯示器的發展。

電子紙技術是軟性電子(Flexible Electronics)領域裡最可能快速竄紅的明日之星。透過電子紙顯示技術,並結合電子墨水(E-ink),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電子紙顯示器,也是一般我們俗稱的電子書。

電子書顧名思義是指,透過電子紙顯示器,將數位化的文字內容裝載在其中,可以隨身帶著走。有的人會誤以為放在PDA、手機或坐在電腦前面,透過液晶螢幕來閱讀文章就是電子書,其實那不能算是真正的電子書,因為書本是不會受到空間地理的限制,讀者可以隨時拿起一本書閱讀。

因此,真正的電子書就是要讓讀者感覺像是在「讀書」,卻又沒有書本的厚重,取而代之的是輕與薄,並且可裝載的容量又多。

除了輕、薄、容量多等特點之外,以環保觀點來看,電子紙的確要比書籍環保,因為電子紙不需要紙漿,也就不會濫砍森林,成為最環保的書本,而且還可以重複使用。

其實歌林在早些年時也推出過 i-Library 閱讀器,是全台第一台的電子書。不過,由於當時技術並未純熟,體積又大又厚,並未被消費者接受。而發明倉頡輸入法的朱邦復,更早之前推動的倉頡電書,也同樣是提倡電子書的概念,只不過都叫好不叫座。

根據研究調查機構 iSuppli 的調查報告指出,軟性電子的市場產值將在二○一○年達到爆發性的成長。iSuppli 預估,軟性電子的市場規模將從二○○ 八年的三百萬美元,快速成長至二○一○年的一千八百萬美元。屆時,各種透過軟性電子的應用產品將深遠地影響人類的生活,號稱為新一代的閱讀與視覺革命。

面板和科技公司紛紛投入

電子紙與一般液晶螢幕不同的是,電子紙不需要任何背光源,所以面板本身不會發光,就像你看書一樣,所以電子紙必須借助外在光源才能閱讀。工研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主任程章林就表示:「書本身不會發光,電子紙就是要模擬書的紙張,因此也沒有自體發光,這樣一來不但久看不傷眼睛,更可以省電。」

其實電子紙技術早在一九七○年代就由全錄公司(Xerox)的研究人員所發明,目前全球主要的電子紙顯示技術廠商包括:美商E-ink電子墨水顯示技術、Sipix Technology 的 Microcup 電子紙技術、美國全錄的 Smart Paper 電子紙技術等。

其中E-ink又與飛利浦(Philips)合作,將 TFT-LCD 的技術應用到電子紙之上。電子紙技術是顯示業界的重大革新,市場規模相當看好,因此全錄也特別把Smart Paper的業務部門獨立出來,另創 Gyricon Media 子公司,專門推廣電子紙技術的產品應用。

面板業者面對次世代的顯示技術也趨之若鶩,例如韓國的面板廠樂金飛利浦(LPL)就積極展開與美商E-ink的合作,在二○○五年發表全球最大十四.一吋的可折曲式電子紙。
  
Sony eBook Reader

在電子紙顯示器的產品化上,日本可說是目前把電子書的應用發揮得最好的國家,例如 Panasonic 在二○○三年時就推出 ΣBook 電子書,它像一本書一樣,有左右兩邊,各配置一個液晶螢幕,就像一本書一樣。二○○四年時,日本千葉大學也研發出厚度只有 0.1 毫米的電子紙產品,幾乎接近真正紙的厚度了。新力(Sony)更是早在二○○二年時就展示了電子紙的雛型產品,不過直至二○○六年年初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中,才正式將 Sony eBook Reader產品登場。至二○○六年年底,這項產品才在北美正式量產販售。

台灣宜銳科技也在去年年底發表一款與 Sony eBook Reader 幾乎一模一樣的電子書產品,在這次的二○○七年台北國際書展中也有展出,看來電子書的熱潮已漸漸席捲而來。

不過,硬體是有了,可是軟體與內容呢?宜銳科技總經理蔡明峰就表示,電子書遇到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快速更新的內容。再來是電子書內容的電子格式問題,目前比較常見的是,採用與個人電腦上一樣的電子格式,如 pdf、txt、word 等檔案格式。不過也有一些廠商採用自行的封閉格式,未來電子書檔案格式的標準化與否,也將成為另一個爭議的問題。

*數位小辭典--何謂軟性電子?
軟性電子(Flexible Electronics)是一種概念,透過電子紙的顯示技術,可在海報、壁紙、窗廉,以及未來可能的材質上顯示文字或圖象。其特性與目前的液晶顯示最大的 差別就是,軟性電子有曲折性,面板可以捲起來,甚至折起來,所以可以顯示在柔軟或弧型的產品上。當然,更可結合 RFID 等辨識系統,在衣物上或其他材質上 顯示訊息。

News: 劉思誠︰電子書比 NB 更實用

原始新聞連結

自由時報 記者 陳梅英 專訪
2008/03/23

電影中,閃過一幕基努李維拿著一張全開的報紙在閱讀,突然上頭的欄位閃過一則即時的新聞標題,元太董事長劉思誠在對外演說時通常會以此作為開場,電子書的未來對他而言,是一個無法估計的市場。

市場規模將與 PC 一樣

問︰電子書市場可以說剛萌芽,你怎麼看待這個市場的發展?可以概估一下目前電子書的市場規模有多大嗎?

答︰基於目前全球推出電子書的品牌廠商都是元太的客戶,我無法給一個數字說現在這個市場規模有多大,但我相信未來這一定是非常、非常大的市場,甚至可以大到跟目前 PC(個人電腦)的規模一樣。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人都帶著 NB(筆記型電腦)外出,對我而言,我不喜歡帶 NB,因為還是太重,可是我會帶電子書,當電子書已經可以滿足多數人的需求時,我相信電子書會比 NB 更實用。


Amazon kindle

尤其你看去年 11 月美國網路書店 Amazon 推出的自有品牌 kindle,在推出第一天的五小時內就全數售完,雖然一方面也是因為 kindle 初期鋪貨保守,但 kindle 功能相當強大,拜網路發達之賜,許多的書籍電子化已完整,一分鐘之內就可以下載一本書,kindle 還可以接收特殊格式的 e-mail、 MP3 等,相信在電子書軟體持續改善後,只要一本電子書就可以滿足所有的需求。

如果未來有一天,人手一冊電子書,那市場將會非常的大。而電子書還更環保,因為書本印刷需要砍伐樹木,小學生也可以從此不用背著大書包上學。

產能不足 併購 Hydis 股權

問︰除了發展電子書等利基性市場外,元太去年董事會通過購買韓國 Hydis 股權,這宗跨海併購案與之前明基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有何不同?你要如何管理一家不同語言與文化的公司?

答︰不同之處在於,元太出發點是因為產能不足,這是與明基第一個不同,另外,明基併購西門子時,西門子的現金流量是負的,但 Hydis 去年第三季之後現金流量已經轉正數,虧損在 2007 年也大幅改善。

勝華買彩晶三代線與凌巨買華映三代線,他們只有取得產能,但元太卻連 Hydis 客戶一併接收,這些客戶目前的需求就佔 Hydis 產能的五成。

我不會直接去管理 Hydis 這家公司,Hydis 會保持獨立運作,讓韓國人去管理韓國人,但我們掌握董事會,確定 Hydis 經營策略符合元太最大利益。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Week 5: GoldWave

昨天上課在討論時, 研究生問我 conference 和 workshop 有什麼不同? 我記得前幾個禮拜曾經在空中英語教室 chatroom 聽過這麼一段討論, 於是就把檔案找出來一起聽聽看。

剛剛想到和黃世育老師規劃非資訊學院科系大二多媒體課程時, 有納入音訊檔的簡單處理, 黃老師建議使用 GoldWave, 於是就上網搜尋這個軟體下載, 想要把 chatroom 這一段單獨剪輯成一個檔案, 放到我研究的部落格中, 給研究生參考。

下載後, 我稍微研究了一下, 找到 chatroom 這一段的時間區間落在 18:00 與 20:20 之間, 然後看到工具圖示中, trim 似乎比較像是我要的剪輯, 查了字典 trim 後, 心中就比較有譜了, 後來看到 set markers 的圖示, 覺得就是可以在音訊檔中設定所要的區間。於是我依序使用:
1. set markers
2. trim
3. save as
等三個指令, 就把 chatroom 剪輯完成。想聽聽看就按這邊!

第一次使用 GoldWave 這個音樂剪輯軟體的感覺還不錯, 有空同學也可以試試看。
有剪輯成果也可以分享出來喔... :)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Week 4: 數位時代 03

P.67, 台灣最大的網路書店博客來, 1995 年成立後, 概念及模式都對, 但經營上一直有瓶頸。2003 年因為統一超商入股, 整合便利商店的通路, 打破物流端的限制, 隔年就轉虧為盈。
P.87, 統一對網路事業進入時機很早, 1996 年就成立了統一型錄網站, 也就是現在的統一購物便, 並在 2000 年入股當時營運困難的博客來網路書店, 去年更拿下經營權...
P.88, 博客來商品 85% 是 7-Eleven 超商取貨付款。

以上是我今天看數位時代三月號的 Notes, 到底統一是哪一年入股博客來的??

剛剛上博客來的網站查詢, 發現正確的年份是 2001 年 1 月 18 日公平會通過統一超商投資博客來。


PS: 我個人常常在網路書局買書, 所以特別注意這方面的報導。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MTI forum: 創新, Google, 未來人才

Google 是全球工作者最嚮往的公司,創造了21世紀最迷人的企業傳奇。勇於創新的工作理念,及扁平化的內部組織型態,吸引具挑戰熱情科技人持續實現每個人的好創意。

2006 年 Google 台灣團隊設立,第一號員工簡立峰博士,希望與台灣軟體及IT產業人才共同走向全球競爭,展現令人激賞的創新研發實力,每個 Google 人都是能改變世界的創業家!

主講人: 簡立峰 先生 / 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演講
主持人: 王志仁 先生 / 數位時代總主筆
時間: 2008/3/20 (四) 7:00 ~ 9:00 PM
地點: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國際會議廳
   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85 號 B1
報名網址: http://www.bnext.com.tw/edm/0320mti/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Week 2: Kiva.org


2/14 是 Valentine's Day, Google 照例配合節慶氣氛, 將 Logo 換成這張圖。然而, 空中英語教室這天的課程卻介紹了 Kiva.org 這個了不起的網站。



那天閱讀完文章, 我就嘗試去 Kiva.org 網站註冊, 然後透過 PayPal 借出我的第一筆貸款給一家位於烏干達(Uganda) 的食品雜貨店(grocery) - Nabweru South C-2082



Kiva.org 了不起的地方在於:

1. 貸款的償還率幾乎是100%。
 換句話說, 你跟本就不用擔心你的貸款回不來。

2. 募集貸款的速度非常快。
 以 Nabweru South C-2082 這家 grocery store 要貸款 US$2000 來說, 只在 Kiva.org 張貼 3 天就完成募集了, 速度真的很快。

Change the World, One Loan at a Time!
A small loan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是空中英語教室這篇文章的標題, 神奇的 Internet 真的讓世界開始改變了 !!

同學可以想想這個故事和電腦課相關的環節有哪些?
和生活相關的環節有哪些?
和人生相關的議題為何?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News: NHK:東芝將全面停止HD-DVD業務

原始新聞連結

據日本 NHK 電視台報導,日本東芝公司已經決定,要全面中止他們所開發的新一代 DVD 播放格式,也就是「HD-DVD」的相關業務。

日本東芝和新力兩大公司,分別開發出兩種不同的新一代 DVD 播放格式,分別是東芝的「HD-DVD」與新力的「藍光 DVD」,由於有越來越多影視公司與零售通路,投向新力的「藍光 DVD」陣營,使得東芝的「HD-DVD」,處境十分艱辛,而今天,東芝公司終於表示,要考慮放棄「HD-DVD」業務,結束新力和東芝長達數年的「新一代 DVD 播放格式」之爭;而據路透社報導,東芝將會繼續販賣現有的「HD-DVD」設備,不過不會再開發相關的商品,「HD- DVD」的其他相關業務,也將一併中止。

此外,據日本 NHK 電視台報導,估計東芝打這次「新一代 DVD 播放格式」戰爭,損失的金額,將高達數百億日圓。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課程確定結束了!

寒假接獲系上助理的通知, 我在國企系的電腦課程很可能會由管理學院自聘的電腦老師取代, 昨天我上學校網站查看我的課表, 我們的課程已經從我的課表中移除了, 管理學院應該是順利地聘到了電腦老師來上這門課, 所以這學期應該是無法和大家一起上這門課了!

管理學院會自聘電腦教師的原因是想提高"師生比", 這是大學系所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評鑑數據, 自聘電腦教師可以提高師生比, 所以從這學期開始, 管理學院院長就決定要用自聘的方式來上管院的電腦課, 而不再用資訊學院的教師來擔任。

我對同學感到很抱歉的一點是: 我才剛請同學訂閱數位時代雜誌, 課程卻換了老師, 真的很對不起訂閱的同學!未來一學期, 同學若願意和我討論數位時代雜誌的內容, 可以繼續在這個部落格留言, 我會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討論的。也歡迎同學到我桃園校區的辦公室找我聊天, 我會請你喝我親手烘培的咖啡喔!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Final: 課程暫告一段落!

其實, 我們的課程只是暫告一段落, 並不算真的結束。一個學期以來, 在國企系的電腦課程始終讓我感到衝勁十足。我想, 主要的動力是來自那種對課程未知的發展感到好奇, 究竟我們的課程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連我也沒把握!

課程進行的過程中, 我常常請同學去試什麼? 想什麼? 做什麼? 看什麼? 我們並不會像小學生一樣, 要檢查同學是否完成。然而, 當同學在部落格分享, 尤其是同學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喜悅, 老師真的很感動。

很多同學都訂閱了數位時代雜誌, 願意主動繼續吸收新知; 很多同學走出教室到 apple 展售中心看看不同的電腦系統; 很多同學努力地在 facebook的環境中學習使用新應用, 也開始有同學在 aNobii 分享閱讀心得, 上網不再只是玩MSN, 打電動, 更重要的, 再也沒有人說他自己是電腦白痴, 討厭電腦課了; 面對問題, 都願意先嘗試上網, 自己解決問題, ... 好多好多, 這種感動絕對不亞於看日劇(例如: 溫柔時光, 現在好想見你, 現在只想愛你 ...), 心中所受到的衝擊。

對同學這一學期以來的支持, 心中始終是感動的, 也是這股力量支撐著我繼續向前。
謝謝大家!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Week 17: Did You Know?

1. Did You Know?
Version 1, 原文版


Version 1, 中文版


Version 2, 原文版


Version 2, 中文版


2. My Notes of BNEXT, January 2008
 P.18 忘掉文憑, 回歸能力本質!
 P.20 我對 Web 3.0 也倒盡胃口!
 P.36 大學退學, 尼特族 NEET, 御宅族
 P.38 失敗的廣告, 竟然用只有自己才懂的語言做廣告, 大家也許都沒時間看下去!
 P.48 行銷長, Facebook
 P.56 問題, Google, 老師
 P.58 俗? 美感!
 P.60 經營之道, 硬體, 服務
    ipod, iTunes
 P.63 a) 第二人生, 虛擬, 實體
    b) 尼特族 NEET

3. Reading: 商業週刊: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 知識碎片時代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Week 16: Happy New Year!

底下是我看同學作業分享的想法:
1. 必須先學好英文才來用 facebook?
直接給他用下去, 英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英文都是在生活之中進步的, 從來都不是在課本中進步的!

2. 在面對未來時, 你個人覺得哪項能力是最重要的?
 remember
 understrand
 apply
 analyze
 evaluate
 create
 communicate
 collaborate

Ask Your Kids:
 Are you doing this in school?
Ask Your Principal:
 How are you helping my child become literate in 21th century?
Ask Your School Board:
 Are you providing the resources and training necessary to prepare students to be successful in 21th century society?
Ask Your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Now that you know all this, what changes should be made to current education legistalation?